正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是增强党的纪律建设、推动从严治党向纵深生长的重要举措。从字源和词源角度对“纪律”追根溯源,在汉字文化滋养熏陶中知泉源、汲智慧,能够深化我们对纪律的理解,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。
“纪”本义指丝缕的头绪。《说文解字·糸部》:“纪,丝别也。从糸,己声。”“纪”是形声字,“糸(纟)”作形旁,体现该字与丝线有关 ;“己”作声旁,体现其读音。有看法认为,“纪”的本字作“己”。甲骨文、金文、《说文解字》中古文“己”字三横两纵,像疏散丝线的样子 ;后“己”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,篆文在“己”上加形旁“糸(纟)”另造“纪”,体现与丝线相关的寄义。
“纪”在“纪律”中体现纲纪、程序。清代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别丝者,一丝必有其首,别之是为纪。众丝皆得其首,是为统。统与纪义相互足也,故许不析言之。《礼器》曰:‘众之纪也,纪散而众乱。’”约束、规范之义是“纪”先天带有的基因密码。“纪”由缠丝束的功效引申指治理、综理,如《诗经·大方·棫朴》:“勉勉我王,纲纪四方”;又引申指程序、准则,如军纪之义,见于《后汉书·邓禹传》:“是时三辅连覆败,赤眉所过残贼,黎民不知所归。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,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。”别的,“纪”还可引申指向有纪律的天文、历法、时间等方面。
“律”本义是普遍施行的规则。《说文解字·彳部》:“律,均布也。从彳,聿声。”“律”是形声字,“彳”作形旁,体现其意义跟门路、行走有关 ;“聿”作声旁,体现其读音。因为门路是人行走时所依凭的途径、方法,寓意人的行为举止所遵循的纪律、原则,所以形旁“彳”在“律”中有遵循、施行的意思;“聿”是“筆(笔)”的源字,声旁“聿”声中有义,在“律”中兼有文字、条文的意思。
“律”在“纪律”中体现规则、规章。段玉裁注:“律者,所以范天下之纷歧而归于一,故曰均布也。”实质上讲,“律”是一种一视同仁并强制实行的行为准则,一律平等、公正执行是“律”的焦点要义。同“纪”一样,“律”也带有约束、统一的寄义。
“纪律”是并列式合成词,词义由“纪”和“律”两个字的意义复合而成。在古籍中,“纪律”一词主要体现纲纪规则,较早见于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文物以纪之,声明以发之,以临照百官,百官于是乎戒惧,而不敢易纪律”。“纪律”的现代意义承继了这一寄义。
新征程上,我们要深刻理解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,自觉把纪律规则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为遵循,用铁一般的纪律统一意志、统一行动,越发程序一致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门路勇猛前进,把党擘画的雄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。
责任编辑:朱珂宁